搶救熊掌大作戰!

文: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
詳:Facebook原文
錦屏母熊來收容中心近兩個月,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時間的轉變吧! 

[ 第二次清創手術 ]

4月23日,母熊的左前肢做截指手術後,右前肢仍持續腫脹、表皮潰爛,若繼續惡化,恐有截肢風險,由於母熊左前肢已截除部分指骨,若再進行右前肢截肢,屆時將難以回到野外。獸醫組緊急決定於4月28日再度做清創手術,刮除右前肢的壞死組織,以避免繼續感染至腕部以上。術後,為便於觀察復原情況,及避免接觸其他物品導致傷口感染,只好暫時將母熊移往較小的運輸籠。麻醉退後,母熊在運輸籠甦醒,看得出來疼痛,不停舔傷口。

[ 隔著門縫的餵食與醫療 ]

母熊移至運輸籠觀察的期間,由獸醫負責餵食,照養員先將食物切塊,一方面讓獸醫偷偷在不同食物上挖洞塞藥,另一方面也較適合術後的母熊進食。黑熊嗅覺靈敏,能嗅出藥物而不吃,此時就是獸醫和母熊之間的益智對決,有時一場對決會延續半小時。
預計野放的個體,必須盡量避免讓牠們接觸人,母熊也是。因此獸醫餵食時,會將籠舍遮蔽,只露出一道門縫,小心翼翼將食物送入,此時,獸醫拿出在園區撿的長樹枝,黏接藥水的輸液管,趁母熊將注意力放在進食的這段時間,以藥水噴灑替熊掌清潔、殺菌;再以相同方式黏接湯匙,勺取藥粉灑在傷口上,速度要快且精確,熊生氣可不是開玩笑的。隔著一道縫,照顧一隻熊,但心裡都是期望牠能平安健康回到野外,這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親近。 

[ 靜默的對視 ]

隔著距離的照養,也經常是照養員與野生動物的關係。
每日早晨,熊還半睡半醒,照養員即開始清理運輸籠。當照養員隔著格柵清理時,熊會睜著圓圓大眼,跟著照養員的刷具、抹布來回移動視線,偶爾與照養員四目相接時,照養員會放緩步調,以沈默的語言讓母熊穩定,而熊雖然警戒,卻似乎知道,他們只是在照顧牠。
每日的照養,皆會從糞便觀察母熊的進食量及身體狀況,不同階段的復原情形也有不同的食譜和照養方式。起初母熊還在術後復原期,食物會以能幫助進食為首要考量;當母熊漸入佳境,甚至到未來的野放規劃(救援分四階段:救傷、復健、野放訓練、野放),會逐步加入野外採集而來的食物,以符合牠原本是野外個體的攝食方式。這些階段的演變,都需要照養員的專業與經驗,才能幫助獸醫作更準確的醫療判斷。

 

[ 大家來幫忙 ]

這次錦屏母熊的救援,得到大家諸多協助。獸醫組的陳貞志老師召集研究室內所有助理及研究生,收集國內外現有文獻,評估適合黑熊嚴重壞死傷口的最新療法,並同時聯繫廠商於24小時內建構一套治療流程所需之軟硬體設施。最終決定除了清創及傳統的外傷治療藥物之外,再加以遠紅外線輔助治療傷口,以加速復原。在分秒必爭的時刻,陳老師向寬譜遠紅外線治療儀詢問,寬譜立即請專人協助將遠紅外線儀從臺北送至屏東,並親自安裝,一個下午便裝設完畢,更於幾天後,主動出借另外兩臺遠紅外線儀。這是本中心第一次嘗試,也是寬譜首次將治療人的遠紅外線儀用於大型動物醫療,因此寬譜戰戰兢兢,數度與獸醫討論遠紅外線的輔助情形與細節調整。在此誠摯感謝來自各地的關心及協助!

 

[ 再一次的齊心同力:移籠 ]

在大家的協助下,母熊逐漸好轉,進入復健期,獸醫決定將母熊從運輸籠移至大型籠舍。獸醫和照養員開始做移籠的前置準備,連乙清電機行的老闆都來加班趕工(對!就是照片中的那位老人!)默默爬上籠舍頂部,替母熊裝設降溫的噴霧灑水系統,還貼心地慰勞我們:「啊你們也辛苦了!」
6月15日,母熊終於要移駕大籠舍了!清早,照養員將水池放滿、準備食材、確認運輸籠已做好遮蔽,以降低母熊的緊迫狀況,獸醫也備好秤重機、緊急用藥物、吹箭等,連同在本中心學習如何當照養員的外籍志工David(他莫名其妙從廚房被拐走)所組成的四名漢子,要像媽祖出巡一樣,選定良辰吉時(誤),扛起運輸籠,浩浩蕩蕩將母熊抬到大籠舍!
趁移籠時,替母熊量測體重,沒想到兩個月內,牠從救援出期的52公斤增加至64公斤(吃好吃滿,才有體力朝森林狂奔!)移至運輸籠後兩天,即發現牠攀爬至籠舍的門上方,再跳下,也發現牠進入水池享受沁涼。雙前肢受傷,卻仍有攀爬意願及能力,也不怕入水。看到這些畫面,真的驚喜到噴淚!

非常謝謝同仁的努力,這段時間大家默默付出很多,獸醫忙到沒時間刮鬍子,照養員拿自己的時間來照顧熊,在每個環節評估對熊最好的方式。我們也謝謝社會大眾的關切,給母熊打氣的同時,期望透過救援故事的分享,讓人們的保育意識更加普及與進步。